教学质量与监控

太原工业学院专业评估实施方案(试行)

时间:2021年07月02日 11:09    作者:     点击:


太工院发〔202112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提高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本科专业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方针,通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引导各系(部)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突出专业发展特色,规范专业教学管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条 基本原则

专业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注重以系(部)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系(部)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专业目标的确定与实现;注重系(部)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系(部)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注重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专业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注重依据事实作出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第三条 评估对象

全日制教育在办本科专业。

第四条 评估内容

专业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与优势特色、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与利用、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毕业要求与学生发展、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和社会声誉7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60个主要观测点。详见附件《太原工业学院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条 组织实施

(一)评估组织

专业评估由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教育研究与教学评建处负责组织实施工作,教务处负责专业内涵建设的指导工作。

(二)评估实施

学校成立由熟悉教学、管理、评估和校情的相关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学校就专家职责、评估指标及操作规程提前进行培训,帮助专家有效开展工作。

第六条 评估流程

(一)制定方案

学校制定、下发专业评估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

(二)系(部)自评

各系(部)按照《太原工业学院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开展自我评估工作,对拟评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认真进行全面自查、自评、梳理、总结,撰写专业自我评估报告,并收集、整理、归档相关支撑材料。

(三)提交材料

评估专业提交自评报告和相关支撑材料,一般应在集中考察前1个月提交。

(四)集中考察

学校组织评估专家,结合系(部)自评报告和相关支撑数据,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数据监控、召开师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估。

(五)形成评估意见

专家在全面深入考察基础上,形成个人评估意见,经专家组集体评议,一周内形成评价报告和评估结果。

(六)公布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由学校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第七条 评估结论

评估的结果分为ABCD四种。以二级指标的达标等级及其数量予以认定。本方案共22个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至少有15A且无CD方可评定为A;二级指标至少有11AD不得超过3个或至少有15B且不得有D方可评为B;二级指标为CC以上评级不少于15个方可评为C

第八条 整改落实

各系在接到学校反馈的专业评估结果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专业评估整改方案,学校将会不定期对各系整改效果进行核查落实。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育研究与教学评建处负责解释原相关规定作废。

                                                   太原工业学院

二〇二一年六月修订

 

 


附件:

太原工业学院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专业定位与优势特色

1-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2 专业建设规划

1-3 专业特色与优势

2.师资队伍

2-1 师资结构

2-2 教师精力投入

2-3 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1 教学条件

3-2 资源利用

3-3 教学投入

4.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

4-1 课程体系

4-2 教学过程的实施

4-3 教材建设

4-4 培养模式

5.毕业要求与学生发展

5-1 毕业要求

5-2 学生发展

5-3 培养质量

6.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6-1 质量监控

6-2 教学档案管理

6-3 持续改进

7. 社会声誉

7-1 生源质量

7-2 就业质量

7-3 社会评价

 

二、评估结果及其它说明

1.本评估体系适合我院所有本科专业的评估。

2.对新专业评估,可按实际情况抽取相关指标或按标准评其专业建设规划。新专业指至评估之时没有3届毕业生的专业。

3.本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总共21项。其中重要项目 项。

4.评估结论分为四个等级: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本指标体系只给出AC两级标准,介于AC之间为B级,达不到C级为D级。

5.对二级指标评判,有2个观测点的必须2个达到A方可评为A3个观测点的必须是3A2A1B方可评为A4个观测点的必须是4A3A1B方可评为A,超过4个观测点的必须有70%以上的A,且无CD方可评为A

6.专业自评估只给各级考核等级,作为后期专业建设和校内专业优化调整依据。

7.本评估方案中的有关数据,除评估方案中有特殊说明的外,一般填报、统计最近三年的数据。

三、评估指标内涵与评估等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指标内涵

A

C

1.

定位与优势特色

1-1

专业

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

·办学思想明确,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规格符合本专业内涵,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办学思想较为明确,专业定位较为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规格基本符合本专业内涵

1.专业定位是指该专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2.本科各专业的专业内涵参见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或参考教育部有关文件。

3.培养目标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吻合度,尤其要突出体现我院的特点,体现在转型发展(应用型院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2

专业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

·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

·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充分体现了专业办学水平;充分体现了内涵改造与外延拓展的统一,社会参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健全,

·科研成果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

·有专业发展规划和分期建设目标,有措施,有成效

 

 

·有思路,成效较明显,基本体现了专业办学水平;基本体现了内涵改造与外延拓展的统一;能够利用社会力量办专业

1-3

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特色

·专业优势

·有明确的特色和优势。

·特色优势不明显。

专业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区内其它学校同类专业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教育上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本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2.

2-1

师资结构*

·专业生师比

 

·拥有高水平教师情况

 

·教师数量充足,专业生师比满足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类合格标准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40%,其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10%,有省校级级教学名师或一批学术水平、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教师数量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超过合格标准但在10%之内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30%,其中教授至少有1位。有一批较高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

专任教师指从事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专业所有在校生/专业专任教师即为专业生师比。

本指标体系中的教师是指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近两年承担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且平均每学年达到100学时的教师。不含公共基础课教师,查看近两年教学计划

结构指本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结构

具有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者

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实践经历、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合作或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

·结构组成

 

 

 

 

·行业背景教师组成

·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45岁以下教师比例≥35%,且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90%,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达到100%,整体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40%;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比例≥20%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比例≥50%

·整体结构较为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25%,且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80%,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90%,整体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25%

 

·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或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比例达到≥30%

2-2

教师精力投入

·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师科研和创作情况

 

 

 

 

 

·参与学生指导

·近三年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教研项目、发表教学论文、出版教材的比例≥60%

·近三年,专业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获得学术成果(核心论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等)合计不少于1//年、且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4//年(理工类专业)或2//年(人文社科类专业),全专业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

·近三年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大创、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及各类比赛和创作的比例≥60%

·近三年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教研项目、发表教学论文、出版教材的比例≥40%

·近三年,专业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获得学术成果(核心论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等)合计不少于0.5//年、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2//年(理工类专业)或1//年(人文社科类专业),全专业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

·近三年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大创、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及各类比赛和创作的比例≥40%

教师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计,参与各类教研项目省部级以上按前三计、院级按主持计,出版教材以完整一章及以上计。

 

2-3

队伍建设

综合素质

·师资培养情况

 

 

 

 

 

·教师风范

 

·基层组织建设

 

 

 

·教学能力

 

·有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建设规划、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明显提升,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执行良好,效果显著

·群体素质高,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好,教学质量高。近三年内,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占总数比例≥10%

·基层组织建制齐全,管理规范,有科学、合理、可行的学期和学年研讨计划和工作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并能按期落实完成,教师教科研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来校三年及以上的教师至少能上三门课;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三位教师能担任主讲。

·有师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效果较为明显。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所提升,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教风好,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教学质量较高,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

 

·有基层组织活动正常,有学期和学年研讨计划和工作安排,对教师教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来校三年及以上的教师至少能上两门课;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

1.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是指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比例以人员计算,即获表彰人数/专业专任教师总数。

2.教学质量参看平时学校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评估和专家现场听课评估,教师授课质量的优良率及毕业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教师指导水平等。

3.

资源与利用

 

3-1

教学条件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

·实验室及设备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图书与信息化资源

 

·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完整,且执行良好。

·实验室设施完善,生均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实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并有较高的更新率。

·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少于3个且有合作协议,管理规范、记录完备,能接纳实习、实训学生数不低于专业在校生总数。

·图书符合国家规定并不断充实,专业图书和期刊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要;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占专业课程总数比例高,使用情况良好。

·实验室有管理制度,有相关记录,但执行一般。

· 实验室设施基本完善,生均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值不低于国家标准的60%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并有一定的更新率。

·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少于1个且有合作协议,有管理制度和记录,但不够规范、完整,能基本满足实习教学需要。

·图书基本符合国家规定,专业图书和期刊基本满足师生需要;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占比不高或使用一般。

1.实验室的设置、管理严格按照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2.各专业实验室生均面积、仪器设备值标准按《国标》要求执行。

3-2

资源利用

 

 

·实验室开放程度

 

 

 

·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

·图书与信息化资源利用率

·合作教育

 

 

·对学生有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全天开放的实验室≥50%;每年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专业在校生的比例≥40%

·实验设备仪器利用率≥80%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高,达到30%以上,且效果好。

·专业图书与信息化资源利用率高,效果好。

 

·校企等合作教育实施情况良好,至少1个稳定的与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单位;建有合作育人培养平台; 每年均有企业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且有横向科研合作项目;近三年有企业经费资助。

·有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全天开放的实验室≥30%;每年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专业在校生的比例≥20%

 

·实验设备仪器利用率≥50%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达到15%以上,有一定的效果好。

·专业图书和信息化资源利用一般,有一定的效果。

·有合作教育,但合作教育实施情况一般;有企业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或有横向科研合作项目。

 

1.实验室开放程度是指正常实验教学之外,开放的实验室占总实验室的比例及开放的时间所占的比例,主要用于学生的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大创项目等。

2.实验室设备仪器利用率按相关使用记录统计。

3. 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指基地当年接纳人数/当年应参与的实习学生数*100%,≥30%为利用率高,<15%为利用率低,连续两年利用率为的0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无效实习、实训基地。

4.图书利用率主要考查系内图书借阅情况,以借阅登记表为准;信息化资源以本专业学生在线阅读或学习时长为准。

5.企业经费资助是指企业无偿资助学校、学生发展的经费(此项酌情考核)。

3-3

教学投入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足额拨付,满足教学需求;经费使用合理,执行良好;有一定的自筹经费能力。

 

·教学经费基本满足教学需求;教学经费执行情况一般。

 

自筹经费是指非学校正常拨款的其它渠道经费。

4.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

4-1

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

 

 

·课程构成比例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时序关系合理;课程群(或模块)方向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

·各类型课程学分比例合理,符合《国标》和学院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标准,时序关系存在一定偏差;课程群(或模块)方向明确,关联性一般。

·各类型课程学分比例比较合理,基本符合《国标》和学院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要求。

 

4-2

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调整

 

·授课计划

 

·课程建设

 

 

·实验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设计(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大纲完整明确,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应关系清晰;大纲制定程序规范,执行效果良好;教材选用合理。

近三年培养方案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能及时调整,且无非正常调整。

·有完整的学期授课计划,授课计划和大纲一致,且按计划进行教学。

·课程建设力度大,至少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或校级精品课程3门或应用性课程3门,且有课程思政改革课程。

·实验开出率为100%,而且所开实验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完善,相关文档齐全且质量较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备,管理到位,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双创项目比例≥60%,效果好。

·教学大纲内容较完整,但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应关系一般;大纲制定程序较规范,执行效果一般。

近三年培养方案无调整或有非正常调整,但调整次数不超过3次。

·有完整的学期授课计划,授课计划和大纲基本一致,基本按计划进行教学。

·课程建设力度大,至少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或应用性课程2门。

 

·实验开出率≥90%,所开实验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60%,有较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完善,相关文档齐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

·有较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双创项目比例≥30%,有一定的效果。

1.培养方案调整如果是学科前沿发展的需要属于正常调整,但因师资或工作失误造成的调整属于非正常调整。

2.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3.实验开出率是指开出的实验数与按教学大纲应开出的实验数的比例。

4.双创项目包括大创、学科竞赛、

4-3

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设

·选用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较高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材选用比例≥60%,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50%

 

·近三年校内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3,或自编讲义≥5

·选用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较高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材选用比例≥40%,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40%,无高职高专类教材。

·近三年校内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1本,或自编讲义≥3

 

4-4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

 

 

·培养手段

·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能较好地贯彻学院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精神,有合理的分流培养模式,且执行较好,效果显著。

·积极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新的培养手段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

·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院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精神,有分流培养模式并能执行,取得一定的效果。

·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新的教学手段,产学研协同育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指: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研讨式、信息化等新的教学手段,以专家听课记录为主,达到一半以上的专业教师在课程中使用新方法、新手段即为积极探索。

培养模式指3+1”、订单式、模块化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5.毕业要求与学生发展

5-1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目标达成

·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且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所覆盖的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专业学习成果能支持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健全的目标达成评价体系,并能够对自身学习成果达成进行评价。

·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能够体现一定的专业特色,所覆盖的内容基本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专业学习成果基本能支持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目标达成评价体系。

 

5-2

学生发展

·学生指导

 

 

·学习过程的跟踪与培养

·管理服务

·专业具有完善的课堂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各方面学业指导的制度与措施,指导效果显著,导师制落实较好。

·专业具有完善的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估机制,执行良好。

·有健全、规范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制度,且执行较好,学生反映好。

·专业具有学生课堂内外学业指导的制度与措施,但执行一般,指导效果不明显;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专业具有完善的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估机制,执行一般。

·有学生管理与服务制度,执行一般,学生反映一般。

 

5-3

培养质量

·思想品德

 

·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

·毕业论文(设计)

 

 

 

 

·考研率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作品、专利等

 

·创新活动与实践能力

 

·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且无违法学生,受校级处分学生不超过3人次。

·英语四级通过率≥60%,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60%

·选题科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能够作到一人一题。严格遵照答辩程序,有导师评阅、评阅教师评估、答辩小组评估,评分合理。单个老师指导学生数≤10人,指导教师均具中级以上职称,且高职比例≥40%

·近两届本科毕业生学生平均考取研究生率≥15%

·近二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理工类专业每千名学生≥5篇(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每千名学生≥10篇(项)。

·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技能和各类竞赛活动,学生参与面≥90%,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和大创项目≥5项。

·学生思想素质较高,学风较好,受校级处分学生不超过10人次。

·外语四级通过率达到40%,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40%

·选题科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答辩规范,评分合理,单个老师指导学生数≤15人,指导教师均具中级以上职称,且高职比例≥20%

 

·近两届本科毕业生学生平均考研率≥8%

 

· 近二年理工类专业每千名学生≥3篇(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每千名学生≥5篇(项)。

·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活动、技能和各类竞赛活动,学生参与面≥70%,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和大创项目≥3项。

1. 校级处分以学校各部门下达的处分决定为准,主要包括教务处、学生处。

2. 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察最近2届毕业生。

3.毕业论文(设计)考察近2届毕业生.

3.公开发表文章指在校学生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不含在校报发表的文章,其中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者增刊中发表的文章不超过一半。

 

6.

理与质量保障

6-1

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建立有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学校相关制度配套,执行严格,效果好;制定了科学的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实习场所等教学资源标准、规划及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

·建立系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工作责任制,有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新任教师试讲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近三年没有发生教学事故

·建立有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学校相关制度配套,执行严格,效果较好

 

 

·建立了系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开展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活动,新任教师实行了试讲制,近三年无教学事故。

 

执行情况是指每学期有领导干部听课记录、试卷抽查、试卷质量分析、作业规范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考试管理、学生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形成的记录和材料等

 

6-2

教学档案

管理

·教学文件

 

 

·教学档案管理

 

·所有教师都能按期、按质上交教学文件,教学文件收集齐全、完整。

·各类教学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整理规范、管理严格,有专用教学档案柜,分类存档,方便查阅,手段先进。

·重视教学文件收集,大部分教师能够按期、按质上交教学文件。

·各类教学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较为规范,管理较为严格,有专用教学档案柜,方便查阅

各类教学档案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管理制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材料、教改材料等

6-3

持续改进

·反馈与改进

·专业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反馈-改进机制,措施得力,改进效果明显。

·专业建立有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反馈-改进机制,有相应措施,但改进效果不明显。

 

6.

誉与专业影响

7-1

生源

·生源质量

·最低录取分数高于同批次学校录取最低控制线≥20分的人数≥90%

·最低录取分数高于同批次学校录取最低控制线≥10分的人数≥90%

 

7-2

就业*

·就业质量与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较好,近三年年终就业率≥90%,在本专业领域内初次就业率≥70%;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高;专业有完善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并执行良好,或有第三方调查。

·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一般,近三年年终就业率≥70%,在本专业领域内初次就业率≥50%;学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一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尚可;专业有较完善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但执行一般。

本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计算到当年12月,含考研录取的研究生,考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7-3

社会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90%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70%

由系(部)组织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回收率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