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果总结

时间:2017年07月21日 16:20    作者:     点击:

成果总结:

基于校企融合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校改革

太原工业学院机械类专业随1954年建校成立。发展至今,目前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4个本科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机械类人才近500人。

随着学院独立设置的完成,应用型转型的确立,我系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采取校内环节与校企合作两手抓的策略。校内:以机械工程实验中心(2010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佐证资料1),打好课内实验环节基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突出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方面:我们采取“巩固已有伙伴,推进新型基地”的态度,继续寻求与原有合作单位如新华化工厂、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等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与太原周边及省内外相关的企业接洽,先后与山西沃特海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多尔晋泽煤机设备有限公司、晋西春雷铜业有限公司、山西新益精密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佐证资料3),与这些公司从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师顶岗锻炼、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合作,并逐步深入形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佐证资料12)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以“打好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导向、多元培养”为思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的2016培养方案时,为了适应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新思路的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组建了由学院专业教师和实习基地企业专家共17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多次研讨和组织到高校调研等(佐证资料11)。以“打好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导向、多元培养”为思路,制定了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佐证资料1

打好基础指的是机械类专业最核心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公差、液压和材料等,是构成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应保证足够的学时,2016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时所占比例为20.6%;注重实践体现在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在方案制定保证所占比例在35 %以上;能力导向在方案中不仅表现在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 “模块化”设置内容也使得学时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具体加强。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确定了“工艺工装”和“数控技术”两个模块化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确定了“机电设备与维护”和“机器人技术”两个模块化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定了“模具设计制造”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两个模块化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确定了“新能源”方向。多元培养不仅表现在专业课的“模块化”设置中,同时,根据“打好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导向、多元培养” 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方案中进一步明确3+1培养模式(佐证资料1),其中“1”是为学生大四期间指出不同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具有多规格、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特点。具体由以下三方面内容组成:⑴一部分学生到企业,一方面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一方面在企业听取有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进行的课堂授课;⑵一部分学生参与机械类相关工具软件的深造,包括CAD/CAM以及CAE分析软件的深入学习,然后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就业;⑶一部分学生选择参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包括高级管理软件和机械类企业管理方法等,然后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就业。

二、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平台”  打造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实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机械工程系近年来一直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努力构建“一中心,两平台”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一个中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两个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实践平台(实习基地企业和产教融合基地)。

通过在两个实践平台的学习工作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会更加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围绕实践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教学建设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教学建设是对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要逐步通过对中心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开放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

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应用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学院近年来的大笔投入以及通过工程训练中心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工程训练中心已经逐步成为我院各个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主力军和主要环节之一,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大力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训练中心的各种实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使用工程训练中心各种设备仪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践平台。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除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各类实习环节、进行3+1模式培养的具体工作外,在促进校内教学环节方面,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制定实践教学任务与计划(佐证资料11),定期派遣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工作,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流程,在获取行业信息,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培养一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根据实际参与的实践项目编写教学案例,使之及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能获得最新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过程中,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师应用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校企合作的目的除了宣传学校,为企业解决问题外,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老师学生的应用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我们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能力培养放在中心的地位。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我们积极协调,一方面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高工到学校兼职进行实践环节教学任务,从而构建一支由校内专职教师教学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相互补充的“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佐证资料2)。

1、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锻炼

近三年来,我们在积极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过程中,我系组织多名教师先后到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山西晋西春雷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厂等单位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企业岗位锻炼(佐证资料4)。通过锻炼,教师们加强了企业的联系,了解了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支持。

2、建立了有企业高工组成的17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近五年来,逐步有针对性地聘请了17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佐证资料2),参与到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有7~9名左右的企业高工指导四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累计指导学生已近200余名(佐证资料5);同时每年都请企业专家、老总来学院为学生进行多种内容的知识讲座(佐证资料11)。

3 把课堂搬进企业,逐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从今年开始,我们和山西新益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机械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佐证资料12),把教室搬到企业,组织有意愿的学生深入企业,边工作、边学习,近距离接触企业,同时让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不用离开工作场所,就能为学生进行指导。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行稳致远,推进“机械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1、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

近几年通过积极联系走访,我们逐步与近三十多家地方周边企业建立了联系(佐证资料3),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内容。具体的内容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培养方案必须的环节内的参观实习;连续五年聘请企业高工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佐证资料5),累计近200学生受益;近三年连续聘请企业有丰富经历的专家领导来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知识讲座(佐证资料11)受益学生近千人;近三年(2014~16)积极组织有意愿学生60余人到企业进行深度实践的机会,进行顶岗社会实践等(佐证资料6),之后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座谈会,普遍反映良好,为以后大范围进行此类工作总结了经验,为今后探索与企业全面合作的3+1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201412月,我们成了教师企业横向合作服务团队,积极主动联系周边实习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开展横向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有3项结题,1项目正在进行(佐证资料10)。在20163~8月间,组织安排青年教师白瑞、郭宇航分别到晋西铜业和北方机械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等(佐证资料4)。

2、目前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情况

我们认为:在校企合作的具体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握手阶段:主动走进企业,联系企业,和企业达成服务合作意向,签订协议;牵手阶段:和企业进行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走动的过程,从中积极寻求合作点;挽手阶段:有真正意义的合作,包括学生实习、教师锻炼、职工培训、横向项目、指导老师、专家讲座等;融合阶段:双方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前期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只是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挽手阶段。从今年2017年开始,我们和山西新益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在企业场所建立“机械工程产教融合基地” (佐证资料12),针对大四学生进行为期近一年的联合培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科研攻关研发等项目的全面深入合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企业服务等做出贡献。

3、预期成果

“机械工程产教融合基地”预期成果应包括: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体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完善各项教学资料,希望通过两个轮回形成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形成多套项目化教学资料:针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企业专家的授课资料,逐步形成项目化教学资料,至少包括传统工艺、数控加工、非标产品等多方面;培养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在联合培养中,我们每周都要安排相应的专业老师到基地至少呆一天,除了两个学时的授课时间外,其余时间要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并逐步深入;产生横向项目合作:随着对企业生产了解的不断加深,教师一定会在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方面做出贡献,从而形成横向项目;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省“1331”工程建设,我们在与以山西新益精密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教融合”阶段,共同成立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是我们的具体目标之一;实现学生在基地及相关企业稳定就业。

五、循基拓展 ,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2011年开始试行,2012年立项,2015年验收结题后逐步展开,涉及学生每年400多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们树立了“应用”和“实用”的概念,培养了吃苦耐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 学生考研率大步提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成绩好。2013201420152016届机械系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13.2%16.4%18.3%20.9%逐年提高(佐证资料7)。

2. 实现学生实习基地就业: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总体”意识和“应用”意识得到加强,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要,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近三年来,在实习基地企业就业的学生达到了近30名。(佐证资料7

3. 学科竞赛成绩斐然:通过学科竞赛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制图、机构、金相)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近三年机械系学生参加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以及省金相制作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山西省赛区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校级制图大赛每年有多个工科学生的近500学生参与其中。(佐证资料9)。

4、教改论文、校企合作专利等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来,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过程,项目组成员今年发表教改论文4篇、专利15项,其中与企业合作专利5项,横向项目5项。(佐证资料10)。

5、“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初步形成:

制定《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方案》,采取“工学结合”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将课堂搬进企业, 通过“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佐证资料2)。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承担岗位训练、操作技能、企业运营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任务,学院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辅导,实现“教、学、做、练”的统一。

同时,为学生大四期间指出不同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包括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活动;参与机械类相关工具软件CAD/CAM以及CAE分析软件的应用培训;参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包括高级管理软件和机械类企业管理方法等;引导学生进入基地企业进行就业,实现“产教融合基地-就业基地”一体化。(佐证资料12)。

近几年来,机械工程系在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校企融合方面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根据这些工作总结形成资料,该项目主持人王喜刚在20174月山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推广研讨会”做了“转型发展 校企融合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主题报告(佐证资料8),受到好评。

实践证明,生产实践与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希望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在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 附件【5.成果总结.doc】已下载

上一篇:6.佐 证 材 料

下一篇:4.项目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