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优双重工程”教学项目建设
成 果 总 结
项目名称: 基于岗位导向的产品设计优势专业建设
主持单位: 设计艺术系
主 持 人: 宋 云
立项时间: 2013年10月
完成时间: 2016年11月
联系电话: 15003439728
太原工业学院教务处制
一、项目背景及立项目的
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创意产业发展的精神,适应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立足学院“四个提升”的发展要求,重视文化建设、强化实践教育,发挥产品设计专业自身特点,使产品设计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落到实处。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力争将产品设计专业建设成拥有较强师资队伍、省内一流、服务本省转型需要的特色专业。
通过培养方案重新规划、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将产品设计专业建设成具有鲜明创新性特色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项目研究成果简介
本课题组从课题计划立项开始,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在课题组成员及专业其他教师共同努力和院系领导帮扶下,共取得了以下成果:
1、建设目标及思路
围绕山西转型发展和我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山西旅游行业发展,确立了以培养符合山西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产品设计人才为总体思路,力争将我院产品设计专业建设成省内特色明显的优势专业。
2、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研讨分析,确立了“以山西转型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以项目驱动的产学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的模块教学融入到培养方案制定中,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了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制定了2014版培养方案并执行。
在2014版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现阶段授课时段较长,不利于项目驱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课题组查找问题,吸取经验,将分段式与模块化结合,提出了团队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新构想,并以此修订了2016版培养方案,目前正在论证过程中。
3、师资队伍建设
三年来,产品设计专业新进教师3人;有2名教师提升了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有2名教师提升了学历,其中1名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学历,1名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产品设计专业现已行程了一个职称机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产品设计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学历上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职称上高级职称2人,占22.2%,中级职称3人,占33.3%,专业带头人和院级学科带头人1名,所有教师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师型能力,现被确认的双师型教师有6人,占66.7%。专业所有教师均参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线教学。
4、教学设施建设
三年来,我系产品设计专业新增木艺工坊实验室一个,新增专业机房专教4个,新增动画制作类和反求设计类仪器设备若干,包括工作站、打孔机、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木材加工制作设备等,总投入100余万。新增实习基地9个,其中太原钢铁(集团)不锈钢工业园有限公司提供了100多平米的专业工作室空间,用于学生设计实践和项目合作。现有图书资料2262册。在校际合作上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和台湾华梵大学建立交换生合作培养协议,与韩国东西大学达成合作培养意向。
5、教学改革
三年来,承担省级教研项目1项,院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各级教研论文7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设优质资源共享课1门,建设案例集和自编讲义各1套,建设企业项目库1个;获学院“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主题征文三等奖论文1篇。建设《产品设计改良》优势资源共享课1门;建设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模型制作实验室)。
6、教学管理
1)教学检查: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三年,我专业持续强化教学质量检查,积极组织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对专业全年各项教学进行检查。
2)教学计划质量监控:教学计划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情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因此,产品设计专业每学期组织召开研讨会审核教学计划,对需修订的计划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严格审核没门课程的授课计划,确保授课内容与计划、大纲一致。
3)课程质量控制:严格把好课程质量关,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组织领导组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对任课教师的素质、合理规范的教学大纲、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的反馈等进行评估考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4)考试管理:考试既是把握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程度的依据,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坚持强化考试管理、规范考试命题与阅卷评分程序化,严格考试纪律,杜绝学生违纪违规现象,严格试卷分析程序。
5)作业质量控制:产品设计专业有大量的课程以作业形式考核,因此作业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制定了考查课程作业管理规定,要求每门课程考核作业必须要有至少3名教师进行评分,同时组织开展课程答辩、展览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6)教学过程监控:一方面强化常规教学检查,规范日常教学过程及教学秩序,主要以听课、督察为主;一方面落实专项检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7)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逐步规范了日常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为此,三年来新增各类教学管理制度25项,涵盖了日常教学和实践环节方方面面,主要有:毕业设计类: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制作要求、设计艺术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设计艺术系校外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管理办法、设计艺术系毕业设计管理规定、设计艺术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办法、设计艺术系关于提高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设计资料贷装袋资料要求;其它实践环节类:太原工业学院设计艺术系毕业实习管理规定、设计艺术系课程设计或专项实践说明书格式、设计艺术系课程实践记录、设计艺术系课程实践记录、学生实习实训日志、设计艺术系外出集中实践类课程管理规定、设计艺术系实验室开放管理实施办法;日常教学管理类:设计艺术系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设计艺术系日常教学管理规定、设计艺术系日常教学管理规定、设计艺术系学期教学评教量化实施细则(修订版)、教材管理规章制度、机房管理办法、设计艺术考核领导小组职责、设计艺术考核领导小组职责、设计艺术系教师进修管理办法、设计艺术系课程作业存档规范等。
7、教风和学风建设
1)教风建设
主要加强日常教学考核和监督,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定期教研会议,强化教师责任心。
2)学风建设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夯实学风建设;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优化学生学习秩序;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促进共同进步;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推进学风建设。
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加大学风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我系文化长廊及系网站及微信平台等资源,做好学风建设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其中2016学年我系网站发布学生活动文章共87条,其中学业方面文章31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业方面文章共59篇,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人次,尤其是三年中两次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山西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1项、优秀奖若干,全国优秀奖3项,占山西省内高校中一半以上;此外还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3D打印大赛唯一的一等奖一项。
8、产学研合作
1)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
为了搞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依托行业建立了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部分合作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上双方有明确的学生培养计划、科技合作方案,并有切实的保障措施;要以开发高质量的实训项目为引导,合作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要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
2)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发展
鼓励教师为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活动;邀请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任务、学术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活动;将合作企业的部分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以项目驱动课程知识的传授,为企业完成项目的实施。
3)将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去,提倡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兼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聘请实务技能丰富的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或讲座;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提供人力保障,也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支持。三、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4)产学研合作成果
通过专业教师共同努力,三年来共实现横向6万元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理学系王建军老师横向16.6万元横向项目(西山·壹号模型制作项目)。
9、学生就业
近三年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分别为:2014年98%、2015年73%,2016年92%。
三、成果特色和创新
1主要特色
(1)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服务转型跨越。本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重点培养本科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加强本科生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及其他社会竞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和外观创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市场意识和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本土文化、地域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强化学生节约、环保观念。
(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设计素质。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包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
2.创新之处
(1)学科体系的创新:通过学科结构群的划分、产学包尝试性创建,一方面优化了学科体系结构,一方面有效的将专业知识理论及时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2)教学模式的创新:由理论讲授为主向由实践案例带动理论学习转换的启发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其对设计的创新应用性与市场经济性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投身创新实践的兴趣。
(3)培养模式的创新:面向市场,时代和区域的需要,通过预设选修课程的变化与扩充,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项培养。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摄入,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专项发展,提高其社会、就业竞争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以及对日常教学管理进行有力控制。
在创意产业的背景下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创新教育的培养,这既是专业建设的创新之处,同时也是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成果实践效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1)实践效果
通过三年来的专业建设,产品设计专业通过培养方案重新规划、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充分考虑学科群之间的交叉、山西地域经济文化特色、学生生源条件等因素, 发挥优势, 立足山西旅游行业的发展,办以旅游产品设计为特色,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初步形成有山西本土特色的产品设计专业。
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在校生200余人,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4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拥有一支敬业精神强、年轻朝气、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实习等办学条件。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多项,尤其是代表行类水平的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我院产品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近两届的比赛中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山西高校首位。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较高,社会影像较好,受到行类好评。
通过产品设计特色专业建设,带动设计艺术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其他专业建设积累改革经验,也为全身乃至其他地区设计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范例。
2)推广应用情况
产品设计重点专业建设从2013年立项开始,全体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共同努力,我院从2014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开始实施,覆盖全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团队教学、集中授课和项目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生反映较好,收益显著,但从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得成绩中就能看出,此外学生就业率也有显著提升。
通过三年的建设探讨,总结改革建设经验,撰写《面向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索》论文一篇,并获得学院“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主题征文三等奖,下一步将对改论文作进一步修改并进行公开发表。